新华网多语种西藏频道:藏文版
光泽与这份“通告”相对比不难发现,昨日公布的“意见”不再只是公积金中心一家单位“单打独斗”,而是拉来了建委、房产局、国土局、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等四家单位协同,在具体条款上也更细化,比如领取销许后房企与公积金中心签订贷款按揭协议的时间必须在10个工作日以内,而不是笼统的“及时签订”。地源热泵、毛细管网、三重过滤,12大高科技系统等,这套完整的生态居住系统早已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全国29座金茂府里实现了。
处理进度 15电梯的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的主体过户手续及相关移交程序正在办理。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或许不是很明显,因为这些城市的房价暂时呈现稳定的状态,但是在二、三线城市,表现的很突出。
恒大健康表示,2018年要陆续在全国宜居养生地布局恒大养生谷,除了已经开始布局拓展的7个项目之外,还将新拓展9个项目,恒大健康会员及其各项收入目标100亿元。女人最容易犯这类错误,尤其是现在比以前过得好,伴侣也更疼爱你时,你便会吐露过去的种种不幸。
今年1月份,南京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了“关于房地产开发单位不得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通告”,其中要求房企不得阻挠符合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购房人使用公积金贷款,同时,在取得销售许可证后,房企应及时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签订按揭协议,以方便买房人申请公积金贷款。在本月初,凤凰房产成都站启动了一次“城市病”大调查,我们用3个点来总结调查结果:l6042份有效调查样本,75%表示正在遭受城市病的困扰。
记得靳东在多次采访说提到其最钟爱的一枚腕表来自真力时飞行员系列,叫作青铜大飞。
记者按照组合贷款的方法计算发现,如果公积金贷款70万元、组合贷43万元,那么贷款25年总支付利息为万元,比纯商贷少了万元;日后等额本息月均还款6024元,每月减少800多元。
现阶段,大规模的住房补贴也主要是针对高学历的、年轻人群,而不是低技能的、需要补助的人群,但我们认为,未来2亿的农村流动人口的聚集,不仅仅只是城市的成本,更是城市的竞争力。美国探险家洛克曾说:我情愿死在这美丽的大山里也不要在医院冰冷的床上。
相较于其他姿势,坐下的动作显得更放松和舒服,也能够随意发挥,照片就更加自然啦!只要坐姿好看,既显瘦又很慵懒,即使随便一个地方都能拍出浓郁的法式风情,快看大表姐坐姿,真的学到了!露半张脸要说女孩子拍照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显!脸!大!而大表姐最经典的露半张脸拍照姿势,绝对值得女孩子们的学习!不仅脸瞬间变小,也让整个人的气质变得妩媚又有些小性感。
这一年多来武汉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系列大思路、大举措,城市有了发展大格局,创新发展有了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发展亮点。现在的爱使你感到安心愿意敞开心扉,把旧日的苦痛全发泄出来。
邮轮旅游者将邮轮旅游视为一种放松精神、减轻压力最好的旅游方式。
光泽就像他每一次都能出色地演绎每一个角色一般,随心自如,游刃有余。
项目地址:西南二环右安门外西铁营万达广场东侧开发商:金茂、国瑞、世茂卖点:二环右安门,地块稀有,资源成熟,配套完善,品牌加身。周玉就不说话了,她最害怕的就是这样的时候。
新华网多语种西藏频道:藏文版
——读冯雪松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
李墨田
冯雪松,回族,高级编辑,1970年生于海拉尔,1990年进入海拉尔电视台,1992年调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历任记者、编辑、主编、制片人。2002年—2007年任中央电视台澳门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现任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奖项。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
已经十几年了,我们每年都会几次面,每次会面冯雪松总要讲起他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后来看了光盘,感觉非常好。作品不仅具备影视人类学的影子,也表现出人文关怀的情愫。该片于2010年荣获国家电视奖。2014年10月的一天,他把刚刚出版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送给我,让我非常惊喜。朋友的大作问世,是我盛大的节日。不过惊喜之余,又有些隐忧,我发现刚进“不惑”之年的他的鬓角添了几丝白发。书读过之后,我悟出了他那喋喋不休的讲述和他的鬓角添霜的由来,他已经被方大曾和方大曾的故事“融化”了。为此,作为交往了30多年的挚友,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部人物专著,通过记者的视角,平实的口吻,详实的信息,丰富的感情,讲述了一位消失了近一个世纪的年轻战地记者的传奇故事。故事延展在一个血染的大背景中,其主调是那样坚韧无畏,大气超拔,读来让人产生无限的惋惜之情、浩叹之气、压抑之感,只有呐喊出去才觉赶劲儿!
78年前,卢沟桥被日军铁蹄践踏的第三天,当一群群幸存的难民匆匆逃离现场时,唯有一个人端着相机奔向那个鲜血喷溅的地方。他一定知道横飞的子弹不分好坏人,他也知道疯狂的侵略者从不顾忌国际法,记者不会受到保护。然而,他去了,义无反顾地去了,去践行他作为战地摄影记者的使命。他的壮举,只有用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话解释:“如果你的照片拍摄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他就是雪松为之寻找了15年的本书主人公,上海《大公报》的战地记者——方大曾。
方大曾,笔名叫小方,1912年生于北京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是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记者。本文就称呼他的笔名吧,因为他牺牲的时候年仅25岁,这样显得更贴切自然。我们也称冯雪松为“雪松”。对于“小方”这个笔名,他有一段自我说明:“方者,刚直不阿也,小则含有谦逊之意,正是为人处事之道,我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于国于民有用的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国于民有没有用,这显然是小方的座右铭。
说起来,雪松与方大曾的结缘,来自一个普通的传真信件。那是1999年的一天,下班前,他习惯性地翻阅当天的一打报纸,偶然间看到一个邀约合作出版《方大曾故事》的传真件,上面写有:“方大曾”,25岁“神秘地消失”,“留下一千多张底片”……这几个关键词语像有了“魔法”,吸引着一双新闻记者的敏锐目光。就这样他被这几个陌生词语感召,踏上了寻找与再现方大曾的漫漫征程。以关键词语定位,是雪松判断纪录片选题和要点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行创作、创新、创造。他担纲总导演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就以“世纪女性”为关键词,确定选题并历时3年拍摄了这部6集600分钟的大型系列片的。同时,开掘了两个先河,一是口述历史的叙述方式,二是在运动史之外加进生活史,这样使得宋美龄能进入女性史系列,她曾救助过许多上海儿童。
好的作品,不仅有好的故事,而且在形式上必有创新。本书的叙事结构采用了电影平行蒙太奇的章法,主人公与创作者各自出现又互相盘结,组成通篇的旋律和节奏,像拧麻花般编起故事,构成情节,展示细节。这一富于创新的手法,为专著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又一个可能。
世间事,有的看似合乎情理的却不在情理之中,有的看似不合情理的却又在情理之中。一个传真件让两位隔世人走到一起,有些不可思议,但他们许多相近之处却不能不让人称奇。1930年读中法大学时,小方与方殷主编《少年先锋》周刊,时隔40多年后,雪松与同学姜兴军在初中创办校报《北国草》;小方读中学时开始搞摄影,而雪松大学毕业后,被招聘到电视台当记者才20岁,进入央视时不到23岁,同为少年才子;当记者,雪松和小方一样是有着高尚新闻理想的名记者,曾多次获得纪录片和新闻政府奖项,并于2000年被派驻澳门,担任新华社驻澳门首席记者;他们又同是阳光青年,喜欢读书,乐于交友,热情好动,整天东奔西忙,据小方妹妹方澄敏说,他还可能有过女朋友……也许相像之处把他们牵在一起,或许本该由后人担当起寻找和重现前辈的使命。但我想雪松为着一种责任,才踏上寻方之路的。
2012年牺牲的英国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说:“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小方就是用手中的相机,把侵华日军的暴行告诉全人类的。1935年到1937年,小方作为“中外新闻学社”战地记者,报道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绥远抗战》;“七七事变”时又被聘为《大公报》特约记者奔赴前线,成为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事迹的名记者。“他与当时也常写报道文章的长江(范长江)、徐盈同负盛名。”小方的同学,诗人方殷这样评价他。
名记者是因作品而成名的。小方的创作领域非常宽广,几乎涉猎当时社会底层的各个侧面,体裁涵盖历史、人文、战争、民俗、人物和风光,大多发表在上海、北京多家报刊杂志,许多登载在美、英、法等国的媒体上。由方澄敏女士保存的800多幅底片,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抗战文物永久典藏。四川和台湾为其举办个展,选入本书的照片300多幅。当我们欣赏片子上当年的草根人物和场景时,不由得被他那摄影大家的睿智所折服,也为他的高如泰山的人文观所震撼。
作家余华写道:方大曾的作品是30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
一部叙述消失了近80年的人物故事专著,其信息量需要极其丰富才行,而找寻这浩浩30多万言的信息,得是多么大的工程?雪松为此下了15年的工夫。在北京图书馆,雪松查找30年代几乎所有报刊杂志,足足熬过两个多月时间;拍摄纪录片,他带领团队沿着范长江在《忆小方》文章所指示的小方最后采访路线,从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行程2000多公里;写作本书恰在央视最忙时期,承担着台务琐事任务的他,几乎无一完整的休息日,只能付诸业余加业余……然而,经过15个春秋的沉淀,再由陈申先生的慧眼举荐,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向他邀约,2014年10月,《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终于付梓。这部充满了正能量的专著,时逢国家公祭日前夕出版,一经问世即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方的外甥张在璇先生在《舅舅回家》一文说:我非常钦佩冯雪松先生的敬业精神、勇气和才华,沿着方大曾最后的足迹,他累计行程几千公里,先后寻访了数十名有关人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寻回了舅舅散落在战地的灵魂。
是的,只要你捧起这部专著读进去,你就将被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所召唤,走近那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代表着高尚、青春和牺牲的身影来……
当下,寻找小方已经形成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中有冯雪松、陈申、余华、唐师曾等等和小方的家人们。这与寻找滇缅远征军及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一样,受到许多国人的关注。
当有媒体采访雪松时问道:你写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回答:“最大的收获是,和小方相比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又问,这本书是不是寻找方大曾的句号?雪松说,只要方大曾没有下落,他就是我永远的课题!
雪松和雪松们所寻找的课题是什么?是一柄剑!是从一页传真纸到创作两部纪录片再到一部书锻造了15个春秋的锋利的剑。这光芒四射的宝剑,就是方大曾们所代表的符号——民族精神,一个为着伟大理想的实现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牺牲的精神。